当前位置:首页 > 外埠信息 > 国内 国内

“中华绒螯蟹盐碱适应性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3-03-16   点击数: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由盐碱水域养殖品种开发与利用创新团队赵志刚、张瑞等人开展的“中华绒螯蟹盐碱适应性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证实了碳酸盐碱度和盐度的联合毒性作用可导致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受损、生理功能障碍,中华绒螯蟹可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免疫应答以及调动不同代谢途径来抵抗一定程度的盐碱胁迫。相关研究成果“Effects of saline-alkali stress on the tissue structure, antioxidation, immunocompetence and metabolomics ofEriocheir sinensis”发表于JCR 1区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 10.753,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2109)。

我国盐碱水土资源丰富,通过渔业手段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水土资源,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保障水产品供给、实现盐碱环境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中华绒螯蟹作为我国重要的特色经济水产动物,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性较强,适宜在一定范围的盐碱水环境中养殖。本研究设计了不同盐度和碱度梯度的交互实验,从肝胰腺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代谢组学等不同层面解析了中华绒螯蟹对盐碱联合毒性的适应机制。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盐度和碱度的联合毒性可明显损伤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结构,短期高盐碱胁迫和长期低盐碱胁迫均可导致中华绒螯蟹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中华绒螯蟹可通过上调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免疫酶活性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盐碱胁迫。在代谢组学层面,低、高盐碱胁迫均可抑制中华绒螯蟹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能量储备;低盐碱胁迫条件下,“ABC转运蛋白”和“嘌呤代谢”是其最显著的响应途径,而在高盐碱胁迫下,“嘧啶代谢”和“β-丙氨酸代谢”的响应则更为显著。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