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技推广 > 实用技术 > 水产 水产

鲤鱼浮肿病的防控技术要点

信息来源: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2-28   点击数: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概述

鲤鱼浮肿病毒病,又称锦鲤睡眠病,是鲤鱼和观赏锦鲤的一种重要急性传染病,发病的鱼死亡率可达80-100%。自1970年日本首次报道以来,该病已蔓延到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捷克、奥地利、波兰和印度等国,该病的病原为鲤鱼浮肿病毒(CEV),目前已进入中国。有文献报道目前养殖鲤、锦鲤的病毒阳性率较高,亟需加强该病原的监测、防控。

二、病原及检测方法

鲤鱼浮肿病毒(CEV)又名鲤痘病毒,隶属痘病毒科,病毒大小约200nm×40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双链DNA。对普通去污剂、氯仿、氧化剂等敏感,感染的靶器官为鳃、眼球、肾脏和皮肤等。CEV一般感染鲤、锦鲤,偶尔可感染金鱼,不同规格的鱼均对CEV敏感,可通过直接接触、摄食、水、饵料、鸟类等传播,其病程一般为7-10天。由于其造成的危害,2016年亚太水产养殖网络中心在AGM会议上,正式提出将该病列入亚太区域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名录。

检测该病原取病鱼腮或肾组织抽提DNA做nested-PCR扩增。第一次PCR扩增:正向引物F1:5'-ATGGAGTATCCAAAGTACTTAG-3';反向引物R1:5'-CTCTTCACTATTGTGACTTTG-3’,扩增528bp的片段;第二次扩增:正向引物F2:5’-GTTATCAATGAAATTTGTGTATTG-3’,反向引物R2:5’-TAGCAAAGTACTACCTCATCC-3’,扩增478bp的片段。反应体系(50 mL)为2×预混合液(2×master mix)25 mL,引物F1、R1各2 mL,模板5 mL,DEPC水补至50 mL。第一次和第二次扩增的反应条件均为95 ℃预变性4 min,95 ℃变性1 min,55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35个循环后72 ℃再延伸10 min。

三、临床症状及发病温度

患病鱼表现为呈昏睡状或聚集在水面下或躺在鱼池底部,并在随后的2周内死亡,主要症状为身体浮肿、眼球内陷、鳃肿胀增生、尾鳍充血和肛门红肿,此外,鱼体分泌的粘液很容易被擦掉,从而露出粗糙的鳞片,解剖可见肾脏糜烂、肠道质地变脆等,文献报道的发病温度一般为7-27°C。人工感染实验表明,24℃条件下感染鲤鱼在第三天出现嗜睡症状,第5天大多数鲤鱼即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第6天开始出现死亡,第8-10天出现死亡高峰,12天内死亡率达100%。

四、防控技术要点

1、加强引进鱼种的CEV检测。目前对于CEV的感染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使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鱼种进行CEV检测,对及时发现CEV携带并切断其传播至关重要。目前已经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nested-PCR检测法、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法、RAA-LFD检测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法等。其中nested-PCR检测法是目前较为稳定,且适用于大批量检测的方法。

2、避免鲤鱼、锦鲤和金鱼混养。目前的研究表明CEV的易感宿主包括鲤、锦鲤和金鱼,因此在这些鱼的养殖池中再引入易感鱼种,会有带入病原的风险,由于CEV对环境的耐受性较高,在水中扩散能力较强,稍有不慎,即可对养殖池及周边水域造成发病风险。

3、换池操作尽量保持水温一致。已有发病案例表明,将鱼种从温度较高的水体放入温度较低的水体时,容易造成该病的急性暴发,可能与鱼体应激导致免疫力降低有关。

4、有条件的养殖池可用升高水温的方法进行应急治疗。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在28℃条件下,感染鲤鱼5天后出现轻微的症状,14天内死亡率为27%,表明温度是影响CEV感染发病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水温的升高可有效降低患病鱼的死亡率。

5、做好发病池的隔离。一旦发生病害,要将病死鱼作无害化处理。对发病鱼池使用的器械等进行彻底消毒,禁止将池水排放入公共水域,防止病原向周边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