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技推广 > 实用技术 > 水产 水产

南美白对虾十足目虹彩病毒1的防控技术要点

信息来源: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2-17   点击数: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概述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 ( Litopenaeus vannamei ),是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养殖对虾,具有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等特点,自引进后迅速成为我市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目前全市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面积约10万亩,占全市水产池塘养殖面积的45%,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我市渔业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和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病害频发,极大的制约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自2012年起,和国内外其他养殖地区一样,省内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持续出现大面积病害暴发现象,养殖区域大比例亏损,养殖产量和产值均出现下滑,极大的打击了养殖户的积极性,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其中十足目虹彩病毒1 (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  )被认为是其主要病原之一,据《2020我国重要水生动物疫病状况报告分析》显示,2017-2019年采集的浙江省南美白对虾监测样品中,DIV1的阳性率超过20%。DIV1感染可引起养殖对虾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6 年始,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 (NACA) 将DIV1收录到亚太水生动物季度报告疫病名录 (QAAD) , 2020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也正式将DIV1列位二类疫病。

二、病原

DIV1是一类新发现的虹彩病毒,包含两个病毒株,即红螯螯虾虹彩病毒(Cherax quadricarinatus iridovirus, CQIV)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 SHIV)。其中CQIV由Xu等2016 年从发病的红螯螯虾体内分离得到并命名,而SHIV 则由Qiu等2017年从浙江台州2014年爆发大规模死亡的南美白对虾体内分离得到并命名,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QIV和SHIV是一类新发现的虹彩病毒。对CQIV和SHI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两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为99%,表明CQIV和SHIV可能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毒株或基因型。2019年 3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执行委员会正式批准虹彩病毒科新增的十足目虹彩病毒属(Decapodiridovirus),并将SHIV和CQIV共同命名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 (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  )。DIV1是一类新发现感染水生甲壳动物的虹彩病毒,其直径大小约为150 nm,二十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条双链DNA,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6 kbp,包含两个病毒株CQIV和SHIV,两病毒株全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

三、主要症状及流行情况

在南美白对虾的研究中发现,DIV1感染可引起养殖对虾短时间内爆发大面积死亡,累计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患病对虾出现空肠、空胃、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软壳和部分个体体色变红等症状, 濒死个体会失去游动能力, 沉入池底。在脊尾白虾和罗氏沼虾的研究中还发现DIV1感染后,在病虾头部和额剑相交的位置出现白点。超微病理学研究显示在患病虾的肝胰腺、造血组织、肌肉等多个组织中均可以观察到DIV1病毒粒子,主要侵染造血组织和血细胞,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DIV1感染可引起血淋巴细胞核固缩,且在被感染的组织细胞质中可观察到嗜碱性包涵体。

DIV1在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和河北省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主要在4-10月份检出,检出峰值主要是在5-6月份,所有体长的对虾均有分布,但4-7cm分布最大。该病毒能在多种甲壳动物中传播,除了能感染虾类,也可以感染部分蟹类。

四、防控技术要点

1、选择混养品种时尽量避免易感宿主。目前的研究表明DIV1具有较广的宿主范围,其易感宿主包括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 )、南美白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克氏原螯虾 (Procambarus clarkii )、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 、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 和粗腿厚纹蟹( Pachygrapsus crassipes)等,而卤虫并非DIV1的宿主。

2、加强对苗种和可能传入途径(亲虾、虾苗、活饵料)等的检测。目前对DIV1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方法,因此,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灵敏、特异、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和诊断方法,对及时发现DIV1携带和感染对虾,从源头上切断该病原的传播至关重要。目前已建立的快速检测法较少,主要包括nested-PCR检测法、重组聚合酶扩增法和TaqMan 探针荧光定量 PCR 检测法等。目前主流的nested-PCR检测法在DIV1的检测上存在着一定的干扰杂带,对于结果的判定容易造成影响,有条件的建议使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

3、提倡鱼虾混养,清除病虾。通过搭配一定数量的肉食性鱼类如花鲈或革胡子鲶等,将体弱、带病的南美白对虾进行及时有效清除,切断病原在养殖池的水平传播路径,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套养花鲈的密度控制在140尾/亩,规格每尾50g为宜,套养革胡子鲶的密度控制在150尾/亩,规格每尾100g左右为宜。

4、减少养殖对虾应激反应。强化管理措施,虾苗投放时保持虾塘与育苗池水温度、盐度、PH等的相近,始终保持对虾养殖池水藻相、菌相的稳定,减少分塘、养殖密度过大、拉网和过量换注水等可能导致产生应激反应的操作,应用大棚等设施将天气突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