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技推广 > 实用技术 > 水产 水产

气泡病是泥鳅苗的隐形杀手

信息来源:南方农村报  发布时间: 2020-07-01   点击数: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由于病鱼增加、存量仍然较大,全国泥鳅价格下行。因为养殖环境的日益恶化,泥鳅的病害逐渐增多。近期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小至水花苗,大至寸片的鳅苗都有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分析原因,均和气泡病关系密切,该如何有效防控泥鳅气泡病?
——· 气泡病的成因 ·——
  水体过肥
  如果养殖水体中藻类过于丰富、藻类过浓,使得溶氧处于饱和状态,由于鱼体内外氧分压的差异,溶解氧通过简单扩散进入鱼体,有助于鱼体内血液中游离氧饱和态的形成,从而形成气泡,这种情况多见于鱼鳍或尾部的气泡。
  环境异常
  外界环境因素(温度上升、气压突变)的突变导致水体中的氧气溶解度降低,氧分压变化过快,血液中的游离氧来不及迅速从体内向环境中扩散,最终逸出,形成气泡。
  驯食不佳
  由于苗种期间的驯食工作未做好,鱼苗未很好聚集于投饵机下吃饲料,在其自由采食的过程中,更多是考虑饵料的粒径(适口性),加之泥鳅贪食,在水体溶氧过饱和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误食气泡的情况,从而形成气泡病,这种常见于消化道的气泡。
——· 气泡病的危害 ·——
  近期走访多家养户镜检发现,泥鳅的气泡病在水花期(下塘7-10天左右之后)至寸片期(下塘后60天左右)均可出现,病鱼主要的症状有游动缓慢,无力游动,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体力消耗,鱼体失动平衡,浮于水面,难以下沉,有时作挣扎状时游时停。
  水花期间
  气泡常见于背鳍和尾鳍,头部等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随着气泡的增加,细胞膜充胀,造成充血发炎,鱼体出现白鳍、白头、白尾,鳍条充血发红等症状,最后形成烂鳍烂尾病的发生。
  寸片期间
  气泡常见于体内,用显微镜的光源直射病鱼鳃后部,可见一个或多个透明的圆形气泡,这些气泡为泥鳅苗吞食造成,由于气泡无法消化,并造成血管压迫阻塞,极易血流不畅,造成头部充血,而尾部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继而引发细菌感染,苗种大量死亡。
——· 气泡病的预防 ·——
  放苗“清水下塘”:水色以茶褐色(硅藻为主)或淡绿色(绿藻为主)为优,透明度40cm左右即可。
  保持水质稳定,控制水体肥度:在下苗10天左右(以饵料生物消耗殆尽的时间为准),开始,每隔3-5天泼洒鱼多宝发酵液(用量20-30斤/亩·米),定期补充有益菌;其次,减少施肥,控制藻类疯长。
  发酵液制作方法:鱼多宝1件+益菌多1桶+益菌素1件+200斤曝气井水或自来水,密闭发酵3-4天。
  合理使用增氧设备:叶轮增氧机、涌浪机科学搭配,放苗后5-7天,叶轮增氧机尽量全天开启,开始投料后,注意每日中午打开叶轮增氧机和涌浪机3-4小时(依据天气而定),充分搅动水体,促进气泡溢出。另外,在遇到对流天气,或气压剧烈变化的情况,尽早打开叶轮增氧机,并泼洒抗应激产品,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
  科学的驯食模式:培饵期密切关注饵料生物的数量变化,一旦发现数量变少(10天左右),就需要开始进行驯食,采取手撒(每日3-4次,根据天气而定),搭料台(和小投饵机架设位置接近),捏料团等方式驯食。
  架设小投饵机时,尽量多架(3亩以下7-10个/亩,3-10亩5-7个/亩),并根据泥鳅聚群的情况适当调整位置,做到:“让鳅苗吃饱,且张口就能吃”,泥鳅饱食后可有效减少吞食气泡的几率。其次,按照2:1的比例在粉料/破碎料中加入鱼多宝,保健肠道,增强泥鳅消化吸收能力以及促进肠道发育。
——· 气泡病该如何治疗? ·——
  目前来看,没有治疗气泡病的特效药,如果确实出现因气泡病导致的急性死亡,可采取的方式如下:1、加注新水,降低水体肥度;2、全天打开增氧机,搭配苯扎溴铵(改变水体通透性),促进水体气泡溢出;3、泼洒食盐(5-7斤/亩·米),调节鱼体渗透压,促进鱼体内气泡溢出。
  气泡病作为限制泥鳅存活率的一个养殖痛点,最好通过日常预防进行风险管控。气泡病是一个机理相对复杂的疾病,同时可引起细菌感染等更多更严重的问题,养殖户朋友们应当引起重视,加强预防,减少发病风险,保住苗也就保住了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