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技推广 > 当前农事 > 其他 其他

细菌性果腐病是瓜类生产中的“大杀手” 农技专家提醒:防治要趁早

信息来源:农村信息报  发布时间: 2019-04-23   点击数: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省农技推广中心、省农科院和磐安县的蔬菜专家在磐安等地调查时,发现我省部分西瓜秧苗上出现细菌性果腐病病斑。该病为检疫性病害,危害性大,是瓜类生产中的“大杀手”。去年,我省部分地区的西甜瓜秧苗及大田生产上出现过细菌性果斑病危害植株。农技专家提醒,当前正值西甜瓜等瓜类育苗、移栽及管理等关键期,农户要引起高度重视,趁早做好防治措施。
   瓜类细菌性果腐病是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其病原菌可侵染多种葫芦科作物,如西瓜、甜瓜、南瓜、黄瓜等。由于该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速度快、暴发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会给当地的西甜瓜等瓜果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目前,细菌性果腐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瓜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控制该病大规模发生,需要种植户掌握相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细菌性果腐病的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子是病害进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在田间通过风雨、灌溉、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多雨、高湿、大水灌溉易发病,当气温24℃-28℃时,病菌只需1小时就能侵入潮湿的叶片,潜伏期3—7天。
   细菌性果腐病发病部位较多,可危害幼苗、叶片、果实等。子苗发病,先在子叶下半部背面出现水渍状小斑点,迅速扩大蔓延致大半个叶片腐烂。嫁接后发病,先在接穗的茎上或子叶上出现针尖大小水渍状斑点,然后迅速扩大,至整个接穗茎腐烂,严重时砧木茎也可发病;真叶上发病,主要表现为沿叶脉发生不规则斑点,并带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伴有白色菌脓。果上发病,初期在果实表面出现许多水渍状暗绿色水斑点,以后逐渐发展扩大为边缘不规则深绿色水渍状大斑,严重时果实龟裂、腐烂。细菌性果腐病在瓜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病轻的可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40-80%,甚至绝产。
   细菌性果腐病分布较广,各地均可发生。结合西瓜嫁接专业合作社的防治经验,农技专家建议农户可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采购可靠种源,做好播前预处理。到资质齐全的种子公司选购种子,谨慎购买有果腐病发生史产地的种子。播种前,用药剂浸种处理,包括用1%盐酸漂洗种子15分钟,或15%过氧乙酸200倍液处理30分钟,或30%双氧水100倍液浸种30分钟,可有效降低种子带菌率。
   清洁环境,严防病菌寄生。选择无细菌性果腐病发生的地区作为制种基地,并严格做好隔离措施。播种前,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整枝,平整地势,合理灌溉。清除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病株及疑似病株并销毁深埋。尽量选择植株上露水已干及天气干燥时进行田间农事操作。做好农事操作人员和工具的消毒工作,操作时减少伤口。此外,还可适当实行轮作。
   正确选用药剂,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药剂以抗生素类和铜制剂为主。生物农药中生菌素可有效抑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和蔓延。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每隔3天喷施一次,连续喷2-3次;或用有效浓度为200mg·L-1新植霉素,每隔5-7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在预防和早期治疗方面也具有较好效果。
   用农药防治时,叶片发病初期,可喷施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但开花期不能使用,否则影响坐果率,同时药剂浓度过高容易造成药害。作为预防,可以每周喷一次,使用浓度为正常用量的一半或正常用量。此外还可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异氰尿酸钠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整株喷雾防治效果也较明显。田间施药时铜制剂与其他药剂尽量轮换使用,即可提高药剂使用效果,又可降低抗药性。
   培育健壮瓜苗,强化抗病能力。苯并噻二唑(BTH)作为植物生长诱抗剂,可以提高植物自身的免疫和抗病能力。出苗后一周开始直至生长结束,每隔7天喷施1次50%BTH水分散粒剂,每公顷用药量为有效成分17-35克,可以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灌溉水中添加苯并噻二唑(80μg·mL-1)和电力铜离子(1.0-1.5μg·mL-1)或者过氧乙酸(1.0μg·mL-1),可以有效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此外,臭氧活性剂也被广泛用于细菌性果斑病的综合防治。